介入放射学杂志 /oa 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现状与展望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1 【摘要】尽管无水乙醇在治疗颅外血管畸形上取得显著进展,具有价格低廉、疗效可靠、不影响后续治疗的优点,但在脑动静脉畸形的硬化或栓塞治疗上,其仍然只是一种高度选择性液体栓塞剂。无水乙醇目前的适应证包括小的(<3 cm)、位于皮层、非重要功能区和相对低流量脑动静脉畸形,作为其他液体栓塞剂的有效补充。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无水乙醇显影性和黏滞度,使注射过程更为可控,并减轻神经毒性及炎症导致的水肿。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231 233 2862907 白卫星,何艳艳,李天晓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2 【摘要】构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hronic limb-threatening ischemia,CLTI)动物模型旨在研究CLTI病程中病理生理变化,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随着临床治疗进展,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目前广泛应用的CLTI动物模型包括啮齿动物(如大鼠和小鼠)和大型动物(如兔和猪)。建立慢性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包括结扎切除法、动脉电凝法、Ameroid环缩器以及腔内方法。该文就CLTI动物模型研究领域近年来主要进展做一综述,以便更清晰地了解不同动物和实验方法的优缺点,从而完善动物模型,为CLTI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234 237 3974519 王泷爽,纪东华 一站式卒中救治平台在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开通治疗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3 【摘要】目的探讨一站式卒中救治平台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机械开通治疗的作用。方法收集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在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发病在8 h内的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机械开通治疗。59例患者在一站式卒中救治平台治疗,41例患者在常规手术室治疗。分析2组的基线情况、入院到成像时间、成像到股动脉穿刺时间、入院到股动脉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及90 d良好预后的差异。结果常规组术前NHISS评分为16.0(14.0,20.0)分,高于一站式组的14.0(11.0,1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组患者基线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及90 d良好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站式组入院到成像检查中位时间为15.0(12.0,19.0) min,常规组为29.0(24.0,42.0) min;一站式组成像检查到股动脉穿刺中位时间为49.0(36.0,60.0) min,常规组为63.0(48.0,85.0) min;一站式组入院到股动脉穿刺中位时间为66.0(50.0,82.0) min,常规组为99.0(78.0,134.5) min;一站式组入院到再灌注中位时间为138.0(94.7,161.2) min,常规组为161.0(122.5,208.0)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一站式组血管内开通成功率为91.5%,高于常规组的70.7%(χ2=7.413,P=0.013)。结论一站式卒中救治平台在急性前循环闭塞开通的治疗中可明显缩短入院到股动脉穿刺时间,提高血管内治疗的开通率。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238 242 4159576 杨洋,贺迎坤,李钊硕,李强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4 【摘要】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1月。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两名独立的评价人员按照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关键数据,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4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样本量共计9 7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再灌注时间≥6 h(OR=1.52)、术前TIMI血流≤1级(OR=1.12)、血栓负荷重(OR=1.60)、高龄(OR=1.56)、糖尿病(OR=1.83)、术前Killip分级≥Ⅲ级(OR=2.52)、长靶血管病变(OR=1.95)、侧支血流≤1级(OR=1.61)是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术前收缩压<90 mmHg(OR=1.17)、白细胞计数高(OR=1.27)不是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危险因素。结论再灌注时间≥6 h、术前TIMI血流≤1级、血栓负荷重、高龄、糖尿病、术前Killip分级≥Ⅲ级、长靶血管病变、侧支血流≤1级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243 252 15790608 张云飞,燕文娟,温红梅,陈伟晨,周红娟,韩琼,许娇阳,李迎风 上臂输液港并发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构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5 【摘要】目的分析上臂输液港(upper arm infusion port,UAP)并发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的危险因素,构建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4年2月至2023年2月在上海仁济医院接受UAP植入患者6 028例,并分入训练集(n=4 219)和验证集(n=1 809)。构建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随机森林、决策树、神经网络、XGBoost及logistic等6种机器学习模型,选择性能较优者作为最优模型。采用沙普利加性解释法(SHAP)分析解释神经网络模型,DALEXtra软件包解释连续变量。结果选择神经网络模型作为最终模型。连续变量按重要程度由高至低分别为性别、导管直径、导管尖端确认方式、导管长度、患者类型、中心静脉导管植入史、皮下隧道长度、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原发性尖端移位、静脉左右侧入路。学习曲线[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6]以及Delong试验、Bootstrap法测试显示,神经网络模型性能良好(P<0.05)。Kolmogorov-Smirnov(KS)值为0.313 5,显示模型区分度良好。临床影响曲线(clinical impact curve,CIC)评估表明,模型有良好的临床价值。结论成功构建预测UAP并发CRT的机器学习模型。建议首选直径5 F导管,优选左侧静脉入路并通过解剖学测量定位导管尖端,导管长度不低于36.56 cm,皮下隧道长度不低于5 cm,以降低CRT风险。基础特征为年龄50~65岁、BMI 18.69~20.81 kg/m2和23.68~23.94 kg/m2、男性,与较高CRT相关。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253 260 8747436 张梦肃,张杰,金光鑫,仇晓霞,张学彬,卜军 仑伐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二线治疗HAIC后进展性晚期肝细胞癌安全性和有效性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6 【摘要】目的探讨仑伐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经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后进展性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接受HAIC治疗后评估为疾病进展(PD)并以仑伐替尼联合ICI方案二线治疗的67例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C期HC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估肿瘤反应,包括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根据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记录评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接受仑伐替尼联合ICI方案二线治疗的67例一线HAIC后进展性BCLC分期C期HCC患者中位OS、PFS分别为18.4个月、7.2个月,ORR、DCR分别达22.4%(15/67)、67.2%(45/67)。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美国东部肿瘤研究协作组(ECOG)评分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甲胎蛋白(AFP)水平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转氨酶水平升高、高血压和高胆红素血症是主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无死亡发生。结论仑伐替尼联合ICI二线治疗HAIC后进展性晚期HCC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可耐受的不良反应。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261 267 5941060 魏启明,钟胜,张海明,张红,张锋涛 微波或射频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及单纯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7 【摘要】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W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射频消融(RFA)联合PVP及单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接受MWA联合PVP(M+P组)、RFA联合PVP(R+P组)及单纯PVP(P组)治疗椎体转移肿瘤患者65例。其中M+P组25例(27节椎体),R+P组20例(23节椎体),P组20例(24节椎体)。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术前疼痛及术后缓解情况。评估术后1周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结果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操作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前R+P组、P组、M+P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8.48±0.80)分、(8.57±0.98)分、(8.20±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组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VAS评分分别为(4.10±0.85)分、(3.17±0.93)分、(2.44±1.23)分,M+P组VAS评分降低最明显(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87±0.84)分、(4.60±1.09)分、(1.48±0.71)分,M+P组VAS评分降低最明显(P<0.05)。M+P组患者的骨水泥注射量为(7.54±1.44) mL,R+P组为(5.48±1.12) mL,P组为(4.59±1.5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的血管性渗漏率(34.8%)及非血管渗漏率(52.2%)显著高于R+P组及M+P组(P<0.05),R+P组与M+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WA联合PVP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疼痛缓解率好于RFA联合PVP及单纯PVP。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268 271 3972141 王福安,季杰,马园,周文杰,颜波,吕朋华 125I粒子植入后不同粒子活度和肿瘤缩小速度对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8 【摘要】目的探讨在相同处方剂量下125I粒子植入后不同粒子活度及肿瘤缩小速度对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勾画模拟出边长为6 cm正方体肿瘤,处方剂量(PD)为100 Gy,选取的125I粒子活度为0.4、0.8 mCi。假设粒子植入术后肿瘤向心性缩小、粒子均匀向心性集中无脱落或游走,肿瘤体积每月以不同速度(0、5%、10%、15%、20%、25%、30%、35%、40%、45%、50%)缩小,根据粒子不同活度分为A1~K1组(0.4 mCi)、A2~K2组(0.8 mCi)。根据125I粒子衰变规律,采用TPS模拟A1~K1组和A2~K2组术后1、2、3、4、5、6个月验证计划得出每组术后不同时间相对应的两种不同活度90%靶体积所接受剂量(D90)以及100%、150%、90%处方剂量所覆盖体积占靶体积百分比(V100、V150、V90)和平均剂量(Dmean)。通过比较不同活度粒子植入肿瘤后D90、V100、V150、V90、Dmean差异,分析不同活度粒子植入肿瘤后肿瘤靶区以0~50%速度缩小的剂量学影响。结果肿瘤靶区每月缩小速度≤30%时,0.4、0.8 mCi组术后1~6个月D90无明显差异;每月缩小速度>30%时,0.8 mCi组D90高于0.4 mCi组;每月缩小速度<25%时,0.4 mCi组V90高于0.8 mCi组,第5~6个月两组V90变化趋于一致;每月缩小速度≥30%时,0.8 mCi组V90高于0.4 mCi组,且随着缩小速度增加,两组差别越大;V100结果与V90结果一致;每月缩小速度<35%时,0.4 mCi组V150高于0.8 mCi组;每月缩小速度≥35%时,0.8 mCi组V150高于0.4 mCi组,且随着缩小速度增加,两组差别越大;每月缩小速度<25%时,0.4 mCi组Dmean高于0.8 mCi组;每月缩小速度≥25%时,0.8 mCi组Dmean高于0.4 mCi组,且随着缩小速度增加,两组差别越大。结论处方剂量相同情况下,肿瘤靶区每月缩小速度<30%时125I粒子活度对D90影响不大,低活度组V90、V100、V150和Dmean均高于高活度组,靶区均匀性相对较好;肿瘤靶区每月缩小速度>35%时,高活度组D90、V90、V100、V150和Dmean均高于低活度组,且高剂量区持续时间长。随着靶区每月缩小速度增大,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272 277 5007181 于慧敏,赵金鑫,董建涛,底学敏,高贞,王娟,张宏涛 经附脐静脉入路治疗门静脉高压合并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脑病3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9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277 280 20437350 张强,游国超,徐化静,孔祥翔,杨殿滨,刘岩 17 G同轴针在甲状腺囊性为主结节化学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1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采用17 G同轴针进行化学消融治疗甲状腺囊性为主结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高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接受超声引导下聚多卡醇注射液化学消融治疗的甲状腺囊性为主结节176例患者,其中96例患者使用20 mL注射器针头为对照组,80例患者使用17 G同轴针为实验组。回顾性分析使用两种不同针具进行超声引导下化学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高效性。结果两组患者化学消融治疗后体积均明显缩小,体积缩小率(V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 G同轴针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操作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17 G同轴针进行甲状腺囊性为主结节的化学消融效果确切,可有效缩小结节体积,较使用20 mL注射器针头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操作时间更短,适合于初学者。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281 285 11795306 蔡朝丽,丁敏,汤晓寅,何意,李萍,林燕,翟博 电解脱水凝胶铂金弹簧圈在肺动静脉瘘栓塞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11 【摘要】目的研究电解脱水凝胶铂金弹簧圈在肺动静脉瘘(PAVF)栓塞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23年5月至7月收治的3例未经治疗的PAVF患者,应用电解脱水凝胶铂金弹簧圈联合其他弹簧圈栓塞责任血管。结果3例患者多处PAVF均得到有效栓塞,且6个月随访无再通。结论电解脱水凝胶铂金弹簧圈可有效应用于PAVF永久性栓塞。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286 290 3095879 叶凤,李群,解玲玲,于召虎,王松,于春鹏,贺西亮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小结节后并发症风险及预测模型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12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小结节后并发症风险,并建立其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3年9月牡丹江医科大学附属红旗医院诊治的180例肺小结节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诊断。采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小结节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180例肺小结节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42例(23.33%),其中气胸18例(10.00%),出血20例(11.11%),胸膜反应2例(1.11%),体温升高2例(1.11%);无并发症138例(76.67%)。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患者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结节直径、穿过胸膜次数、穿刺针停留时间、病灶距胸壁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COPD(OR=6.558,95%CI:1.225~9.228,P=0.028)、结节直径<8 mm(OR=5.387,95%CI:1.773~16.367,P=0.003)、穿过胸膜次数≥3次(OR=2.044,95%CI:1.275~3.278,P=0.003)、穿刺针停留时间>10 min(OR=12.620,95%CI:2.687~18.557,P=0.001)、病灶距胸壁距离>30 mm(OR=1.992,95%CI:1.049~2.217,P=0.035)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小结节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这些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图表明,该模型预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小结节后并发症发生的临界值为35.736,曲线下面积(AUC)为0.831(95%CI:0.788~0.913),灵敏度为73.7%(95%CI:0.705~0.882),特异度为90.6%(95%CI:0.811~0.985)。结论基于伴COPD、结节直径<8 mm、穿过胸膜次数≥3次、穿刺针停留时间>10 min、病灶距胸壁距离>30 mm建立的预测风险模型,能较好地预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小结节后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291 295 6293689 刘书宇,黄建伟,柴方圆,王静海 <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颅内压的影响</span>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13 【摘要】目的通过超声测量眼球后3 mm处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与眼球横径(ereball transverse diameter,ETD)的比值,评估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拔管期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2023年5月至2023年11月拟行全麻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化麻醉策略,D组于手术开始前以1 μg/(kg·h)泵注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泵注10 min。术中继续以0.5 μg/(kg·h)速率泵注,手术结束前0.5 h停止泵注。C组采用相同麻醉策略,不作特殊处理。在唤醒前(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5 min(T2)、拔管后10 min(T3)、拔管后15 min(T4)不同时间点,用经眶超声测眼球后3 mm处视ONSD及ETD,计算ONSD/ETD比值,评估颅内压的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咳嗽程度、拔管时间。结果与T0时点相比,两组患者在T1、T2时间点ONSD/ETD均增高(P<0.05)。其他时间点与T0时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患者在T1、T2时间点ONSD/ETD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中重度咳嗽发生率低于C组(P<0.05)。与C组比较,D组拔管时HR、MAP降低(P<0.05)。D组拔管时间长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超声测量ONSD/ETD比值,可较直观地反映拔管期颅内压的变化。右美托咪定通过有效抑制气管拔管时咳嗽反射和循环波动,进而减小气管拔管时颅内压的升高;但右美托咪定可能增加心动过缓、拔管延迟等事件发生。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296 300 5364811 付鸿林,胡静娜,张雪薇,胡礼宏 TACE联合消融及靶向免疫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回顾性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14 【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及靶向免疫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临床数据。根据标准入组的252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TACE联合消融及靶向免疫四联(联合组)41例,单纯TACE(对照组)211例。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按1∶1进行配对后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据资料不同采用t检验、χ2检验、Kaplan-Meier曲线、对数秩检验、Cox回归分析或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显示,肿瘤数目及最大直径、大血管侵犯、包膜、甲胎蛋白(AFP)、天冬氨酸转氨酶、BCLC分期、Child-Pugh肝功能分期是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像学应答以及是否行联合治疗是生存期的保护因素。倾向性得分匹配实际匹配37对,配对后组间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人群OS和FPS具有显著差异。TACE联合消融及靶向免疫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显著延长患者OS和PFS。结论TACE联合消融及靶向免疫综合治疗对比单纯TACE治疗是一种更有效的肝癌治疗方式,显著提升了生存期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301 306 4955883 张司马康,刘鹏辉,许森,倪建明,陈万海 经导管接触碎栓、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疗效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15 【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15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行肺动脉造影术,明确血栓部位后通过旋转猪尾巴导管碎栓和局部灌注溶栓药物尿激酶来开通肺动脉。比较患者CDT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力、BNP、D-二聚体、RV/LV横径比值。通过PESI评分评价肺栓塞严重程度,PESI分级3和PESI分级4属于中危组,PESI分级5属于高危组。结果术后症状即刻缓解210例,完全开通200例,部分开通15例。术前肺动脉压、血氧饱和度、BNP、D-二聚体、RV/LV横径比值分别为(46.24±5.32) mmHg、(90.36±3.23)%、(8 000.12±750.56) pg/mL、(7.5±2.3) mg/L、1.63±0.22;术后1周分别为(26.12±3.36) mmHg 、(98.74±2.12)%、(240.35±33.52) pg/mL、(1.75±0.36) mg/L、1.11±0.1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术前有咯血、休克及晕厥症状,在CDT术后1周均消失,而呼吸困难、胸痛及心悸症状和各项体征在CDT术后均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PESI分级的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心律失常、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行肺动脉增强CT检查肺动脉主干显影良好,无血栓充盈缺损影。结论CDT治疗急性肺栓塞时能够及时快速开通阻塞的肺动脉,恢复肺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纠正低氧血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方法。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307 310 3850708 陈海波,万云云,管清龙,王开东,刘成龙,李同飞 采用自膨胀瓣膜行经股动脉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全流程管理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16 【摘要】目的总结79例单纯原生主动脉瓣反流(PNAR)患者采用自膨胀瓣膜行经股动脉主动脉瓣置换术(TF-TAVR)的全流程综合管理经验。方法 护理团队采用多团队协作模式,术前密切进行护理评估和充分准备、强化心理支持及睡眠管理;术中与医师做好手术配合、强化实施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及干预;术后进行密切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的护理,并落实感染预防集束化管理流程及出院准备服务。同时记录全流程综合管理措施、并发症发生及护理响应情况、患者术前、术后的步行试验距离,应用出院准备度量表评估患者出院准备服务落实情况,以明确全流程综合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结果通过全流程综合管理措施的落实,与手术相关的心脏室颤及停搏均得到准确处理,无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通过感染集束化护理措施的落实,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由手术开展早期的52.00%降至9.26%。通过出院准备服务的落实与持续质量改进,64例成功患者术前射血分数由术前(44.06±5.51)%增加至术后(54.67±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34,P<0.001)。出院当日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由术前(131.39±39.36) m提升至术后(180.77±29.72) 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98,P<0.001)。患者出院准备度自评均分为(7.33±1.41)分。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患者死亡。结论针对不同的手术重点、难点问题,全面有效落实全流程综合管理措施,能保证PNAR患者接受TF-TAVR治疗顺利渡过围手术期,顺利康复。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311 315 5471449 徐冰晨,金健好,陈莎莎,潘文志,朱丽 基于循证构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方案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17 【摘要】目的构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方案,为提高该类患者出院护理服务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TBD术后出院准备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形成证据汇总,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形成PTBD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初稿。应用德尔菲法对17名专家开展2轮函询,确定出最终方案。结果2轮专家函询,第1轮发放问卷17份,回收15份;第2轮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第1轮有11名专家提出修改建议,第2轮有4名专家提出建议,提示专家参与研究积极性较高。专家咨询判断系数(Ca)为0.90,熟悉程度(Cs)为0.91,权威系数(Cr)为0.91,2轮函询肯德尔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 0.363、0.368,形成贯穿患者入院至出院后6个不同时间点的13项出院准备服务方案条目。结论构建的PTBD术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方案科学、可靠,可为患者出院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316 321 4853339 李玉莲,李玉辉,莫伟,刘欢欢,李琴 中医中药为胰腺癌介入治疗赋能2例报告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18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321 323 3002838 王小林,谷亚男,陈伟,雷洋洋,李建柯,高珊珊,蔡定芳 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在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中的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19 【摘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肺血管疾病,属于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中定义的第四大类肺动脉高压。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是一种在肺动脉造影引导下对狭窄部位进行连续及阶段性扩张的介入技术,为无法完成外科治疗或外科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诊疗方法。该文将从BPA发展过程、适应证演进、操作技术发展等方面来介绍BPA这一介入技术及其在治疗CTEPH中的进展。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324 328 5213430 卢志辉,张臣,马晓海 房间隔穿刺术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20 【摘要】房间隔穿刺(transseptal puncture,TSP)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最早应用于测量左心房压力。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不断拓展,TSP技术已成为二尖瓣介入手术、房颤导管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um appendage closure,LAAC)等手术的常规操作,并且为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室早消融术、室缺封堵术等技术提供了非常规通路。尤其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技术的普及和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ICE)的应用,提高了TSP位置的精准度。而且各类新型房间隔穿刺针的出现使得TSP的操作更容易,降低了TSP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文结合国内外对TSP技术的相关研究,对TSP的历史沿革及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作出综述。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329 334 6259524 陈科宇,秦永文,白元 乳腺癌微波消融治疗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0021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恶性疾病,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传统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随着外科治疗理念创新和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热消融技术作为一种局部精准治疗方式逐渐得到关注和应用。其中,微波消融(MWA)是新兴应用于乳腺癌治疗的热消融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脏器功能等优点。此外一些研究表明,MWA可激发抗肿瘤免疫反应,联合免疫治疗有望成为全新治疗方案。该文就MWA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br /> 2025年03月25 00:00 2025年03 335 340 7596837 汪夏,耿鹏,张美花